沃新书屋 - 先秦两汉文体学史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16 03:27:10

先秦两汉文体学史

先秦两汉文体学史精美图片

先秦两汉文体学史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体学发展的滥觞期,孕育着中国文体学的基因,对后世文体理论、文体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这一时期文体学史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卷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文体学发生、发展的内部动因,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深入发掘这些因素与相关的外部背景的互动关系,如礼乐文化、政治制度、经史目录之学等,对先秦两汉文体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而全面的勾勒。本卷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在继承古典文体学研究范式基础上,“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对早期文体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传世文献,还十分重视收集与运用出土文献,考证文体的实物形态,并与传世文献进行充分对比、互相释证,以期以实证的方法充分地还原在层累的思想观念体系中隐藏的文体观念;另一方面,引入经学、文献学、文字学等研究方法,以期准确、客观、全面地把握早期文体学的独有特点。

书籍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先秦两汉文体学文献概述 1 第二节 早期文体与文体学语境 22 第一章 中国早期文字与文体观念 36 第一节 文字形态与文体内涵36 第二节 文字载体与文体命名40 第三节 文字形(意)符与文体类别47 第四节 文字声符与文体特征51 第五节 文字规范与文体认同55 第二章 文体运用、文辞称引中的文体观念 61 第一节 先秦文体运用中的文体观念 61 第二节 早期称引提示词与文体意识的萌芽 69 第三节 兼类称引提示词与文体认知的发展 76 第四节 单一性称引提示词与文体观念的独立 85 第三章 早期文体命名、分类与文体观念 91 第一节 文体命名的原则及其表现形式 91 第二节 命篇、命体与文体观念 94 第三节 同体异名、异体同名现象与文体观念 124 第四节 文体并称与文体观念 148 第四章 从六经之学到文体之学 175 第一节 六经之教得失论 177 第二节 六经体制不同论 181 第三节 六经与文体分类 188 第四节 六经与文体归类 194 第五章 礼乐文化及制度与文体学 201 第一节 制度设置与文体谱系的发生 201 第二节 礼制与文体观念的发生 211 第三节 礼学与文体批评 216 第四节 礼意与文体风格 243 第五节 礼文化背景下的文体尊卑(陈赟) 253 第六章 早期文体范式的形成与文体学 264 第一节 西周册命文体的文本生成 264 第二节 礼类文献的撰写与礼仪文体的规范化 282 第三节 日书类文献与祝祷文体的范本化 292 第七章 早期风格学的发生 301 第一节 “风格”观念的旁通与延伸 301 第二节 情感类型风格论 305 第三节 “德”与“言” 308 第四节 时代风气与风格批评 309 第五节 “土地各以其类生” 312 第六节 文体风格观念的起源 316 第七节 早期风格批评的方式 318 第八章 “九能”:从君子才德到文章文体 321 第一节 释“建邦能命龟” 323 第二节 释“田能施命” 326 第三节 释“作器能铭” 329 第四节 释“使能造命” 332 第五节 释“升高能赋” 334 第六节 释“师旅能誓” 337 第七节 释“山川能说” 339 第八节 释“丧纪能诔” 344 第九节 释“祭祀能语” 347 第十节 “九能”说的接受和发展 350 第九章 秦汉的职官制度与文体学(吴承学、张润中)354 第一节 制度安排的文体指向性 355 第二节 职官与文体分类 361 第三节 职官精神与文体风格 366 第四节 职官与文体的复杂性 371 第五节 秦汉公牍文体体系及影响 376 第十章 汉代经学与文体学(吴承学、何诗海)381 第一节 二郑的礼学对文体的阐释 381 第二节 《诗经》学中的文体学研究 384 第三节 小学与文体语义学、语源学 389 第十一章 汉代图书整理活动的文体学意义 403 第一节 《七略》宗经体系的建构与“文原于经”观念的先导 405 第二节 《别录》《七略》的辨体论 415 第三节 《七略》《汉志》图书编次、归类所见文体观念 422 第十二章 汉代的创作与文体观念(杨东林)431 第一节 四言雅颂体正体地位的确立及其在诸种文体中的渗透 431 第二节 辞赋创作的“丽”与“讽谏” 436 第三节 文章写作与体类辨析 440 第四节 模拟文风与文体意识 444 第五节 文书写作及文体论 448 第十三章 秦汉文书程式范本的文体学意义(余煜珣) 455 第一节 文书制度与文书程式范本的产生 456 第二节 秦汉文书程式范本的形态 458 第三节 从礼到法:秦汉文书程式范本的文体学意义 464 第四节 文体程式范本的类型与价值 470 结语 476

作者简介:

吴承学,1956年生,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诗文与诗文评、中国古代文体学等。著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晚明小品研究》《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思勉原创奖与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等。 李冠兰,1984年生,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出土文献与文本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论文获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书部分章节作者还有何诗海、陈赟、张润中、杨东林、余煜珣等。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稀缺(451+)
  • 实惠(830+)
  • 影印(966+)
  • 发人深省(588+)
  • 考证(357+)
  • 破损(664+)
  • 模糊(460+)
  • 神器(426+)
  • 如获至宝(929+)
  • 流畅(282+)
  • 自学(506+)
  • 通俗易懂(552+)
  • 高亮(977+)
  • 精校(641+)
  • 书签(899+)
  • 可打印(466+)
  • 完整(787+)
  • 经典(351+)
  • 带书签(744+)
  • 水印(260+)

下载评论

  • 用户1732613174: ( 2024-11-26 17:26:14 )

    无损版本小说资源,EPUB/TXT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值得收藏。

  • 温***欣: ( 2025-04-04 16:06:32 )

    可以可以可以

  • 用户1716244460: ( 2024-05-21 06:34:20 )

    多格式版电子书下载流畅,支持EPUB/MOBI格式导出,资源优质。

  • 用户1733907777: ( 2024-12-11 17:02:57 )

    适合快速浏览,但深度不够,适合入门读者。

  • 用户1722460319: ( 2024-08-01 05:11:59 )

    完整版本学术资源,PDF/MOBI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