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因
人物简介:
羅因,臺灣大學九十學年度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本論文由林麗真教授指導。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般若學到了東晉便大大的流行起來。佛教般若學以一外來的宗教思想,而能在玄學盛行的魏晉時代流行,其中必有與玄學相應之處。本文就是要研究般若思想為何能在魏晉時代流行的學說理論上的原因。本文的研究結論認為:一、般若學不住、無著的工夫理論,與玄學「損之又損」、「忘」等工夫理論,頗有相似之處;二、般若學能所雙忘的境界,與玄學遺彼忘我的境界,也頗有相應之處;三、在存有論方面,般若學與玄學都同屬於主觀境界之絕對之廣被,因此,般若學與玄學在存有論方面,又有著相同的學問型態。基於工夫論、境界論和存有論等方面,般若學與魏晉玄學都頗有相應相似之處,故般若思想能在玄學盛行的魏晉時代大大的流行。
空有與有無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誠如湯用彤先生在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所說的,東晉學術思潮實以玄學與般若學之合流為大宗。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孕育出來的兩種思想學說,之所以能夠合流會通的因素,本文正是要站在學說理論的角度,探討東進時代玄學與般若學之所以能夠會通的內在原因。
本文承接湯用彤先生在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上之研究,以玄學與般若學有關存有論之討論(「空」、「有」與「有」、「無」)為切入點,再推展到玄學與般若學在工夫論、境界論和存有論之型態等各方面的探討。本文除了嚴辨玄學之「本無末有」與佛教般若學之「空」、「有」的差異外,又從工夫論、境界論和存有論等各方面,分析出玄學與般若學在相異中之相應、相似之處,以明玄學與般若學之所以能夠會通之可能性。
處理玄學與般若學交會的問題,最大的困難在於般若學「空」義之難以把握,本文為了突破這種研究上的障礙,深入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學說中,條理出從早期佛教到大乘佛教般若學之發展脈絡,以加深對於般若「空」義的了解。
本文的研究結論認為:(1)在工夫論方面:般若學「不住」一切法、「無著」一切法的修行方式,與玄學「損之又損」、「遺彼忘我」的修道工夫,頗有相似之處;(2)在境界論方面:般若學認為修行者在體證到「空性」時,能觀之主體與所觀之客體,無二無別,這與玄學之體道者「終與玄同」、「玄同彼我」的主客兼忘的境界,亦頗有相應之處;(3)在存有論方面:雖然玄學之「本無」是指形上本體,而般若學之「空」則是指「無自性」(對實體或本體觀念之否定),兩者絕不相同,但是,玄學與般若學之存有論,都是屬於透過虛靜、不執等工夫所呈現的境界型態之存有論,故兩者的存有論學說,雖然思想內容絕不相同,但是,在學問型態上又頗有相通之處。基於玄學與般若學在工夫論、境界論和存有論之學問型態等方面都有相應、相似之處,故般若學能在玄學盛行的兩晉時代大大地流行,並且一度與玄學發生合流。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