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争先
人物简介:
刘争先,1984年生,湖北枣阳人,教育学博士,教育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兴趣为教育与国家关系的历史社会学研究,跨学科方法的道德判断研究;兼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近年来在《道德与文明》《外国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等CSSCI/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各2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项,香港田家炳基金会校本德育改进项目1项。
公民教育与国家建构的互动关系研究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现代国家发展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即是国家权力积极而全面地介入教育领域,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实施教育?这种介入的正当性是什么?教育领域如何因应国家权力的介入?
本研究将通过对中国近代(1895-1937年)三个阶段公民教育政策及国家建构形势的梳理和比较,解释中国近代公民教育兴起和发展变迁原因,进而探讨公民教育与国家建构的互动关系。
近代中国公民教育在学校课程形态上先后经历了修身、公民到党义的演变,这种变化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由清末的儒法帝国、民初的共和国、国民党党国体制的变迁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具体而言,国家建构进程对公民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变迁中产生何种影响?公民教育在国家建构进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何种作用?
基于对清末、民初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公民教育发展的经验研究,揭示国家如何通过建立和掌控教育机制,影响公民教育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力量是如何应对国家政策;公民教育又如何通过公民身份的赋权与行动影响国家建构进程,不同行动者对教育机制的争夺而导致公民教育在国家建构进程中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公民教育与国家建构的互动关系。
全格式电子版 - 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