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04 19:11:04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精美图片

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在当代、利在千秋。 1989年,为满足国家及行业对文物保护人才的需求,西北大学开设了国内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今天,这个专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年间,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取得了众多代表性的成果,培养了大批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为国家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时值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30年庆典,出版了这部论文集,其内容涵盖了考古、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从金银铜铁到竹木漆器,可谓一片繁荣,这也反映出文物保护专业的当下特点。 文物保护是一个文理交叉的应用学科,涉及多个一级学科,这是多大的覆盖面!同时也是一个多大的难题!这要求我们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以开阔的胸怀学习、接受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将其融人文物保护工作中。但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体系,围绕文物保护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构筑文物保护的学科架构。这是未来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与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完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培养高层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基础。 在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立3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借着本论文集的出版,我们交流的思想、分享彼此的经验、回顾过去的历程结当前的成就,展望未来的方向,大家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为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后感谢西北大学师生及论文集的全体作者为本论文集的出版作出的努力。

书籍目录:

多维度培养文物保护人才 王蕙贞(1) 七十年旧貌新颜 四十载由学致术 宋纪蓉(3) 自皮毛至筋骨到灵魂 ——考古学研究目标的三个层次 段清波(5) 考古现场文物遗痕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横水荒帷保护之证 赵西晨(8) 跨学科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学科建设之思考 ——《文物保护基础理论》一书写作有感 龚德才(12) 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杨璐,冯圆媛,葛若晨,张杰妮,郭郎,贺源(16) 试论基于历史学学科基础的文物修复学 ——学科体系构建 周华(22) 他山之石 ——美国文物保护培训项目考察综述 冯楠(28) 温湿度对墓葬壁画现场保护及保存方式的影响 ——以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墓壁画保护为例 冯健,郭瑞,赵风燕,夏寅,李书镇,吴晨(34) 防腐蚀封护技术在工业遗产机械设备保护中的应用 郑逸轩,潘晓轩,郭宏(44) 古建水盐病害综合治理 ——大雁塔与钟楼对比 周伟强,赵皓辰(49) 水激光技术应用于古建筑琉璃表面沉积物的清洗 赵静,迪丽热巴·阿迪力,张力程,钱荣,赵鹏,王丛(57) 对历史建筑木构件白化现象的再认识 周怡杉,松井敏也,刘 成,王飞(63) 无损检测分析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的主流运用展 叶琳(79) 蛋白质类添加剂对传统糯米灰浆性能的影响 周 虎,易识远,魏国锋(83) 土壤埋藏对群青一蛋白胶料红外光谱特性的影响 马珍珍,王丽琴(92)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出土战国青铜矛腐蚀产物的原位无损分析 凡小盼,温小华(101) 东天山地区青铜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陶器制作工艺与产地的初步研究 刘成,李立,中静怡(108) 手持式XRF定量分析古陶瓷化学组成方法初探 凌雪,日雨晨,朱剑(118) 隰县瓦窑坡墓地刻纹铜斗的刻纹形态及相关问题 南普恒,,陈小三(126) 明代漕运船木材髹漆工艺初步分析 徐,刘靓,王云鹏,(132) 广州莲花山古采石场珠江水域出水螺旋桨的科学分析研究 吕良波(141)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金碗的 孙凤,王若苏,先怡衡,刘志言(147) 基于无损化学分析和家户尺度上的史前陶器网络研究 李涛(152) 新型无机材料在石质文物加固保护中的应用 刘妍,杨富巍,王丽琴,张坤,杨璐,周伟强,魏国锋(159) 古书画用生物碱与无机碱复合脱酸剂的研发及其应用 何秋菊,王丽琴,王菊琳,许昆(165) 几种文物保护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赵星,王丽琴,王子铭,王家逸,马彦妮,郭 郎(172) 基于反相微乳液的陶质文物脱氯新方法研究 张悦,金普军,杨小刚,赵静,(178) 几件清代纺织品染织工艺的鉴定 李玉芳,魏书亚,何秋菊(186) 浅谈文物保护类展览的策划理念与 ——以《纸载千秋——传统记忆与保护技艺》为例 田建花(192) 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识别码编制规则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州市文物数据管理与信息应台(一期)项目为例 朱明敏(197) 博物馆展厅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评价与讨论 ——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厅为例 郑琳(203)

作者简介:

多维度培养文物保护人才 王蕙贞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遗存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遗址、遗物,是历代先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直接成果,行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物资料和良好教材。 文物是的物质资源,它承载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轨迹,具有极大历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但由于岁月沧桑,在各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或损坏。因此,如何保护、收藏、利用某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pan style="font-family:微软雅黑">世纪80年代(1880年)德国柏林博物馆建立座文保实验室以来,许多欧美国家也相继建立了文保实验室,从事文物保护研究。我国自古就有许多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壁画、漆木器的工艺技师,他们从民间作入博物馆,承担起了抢救、修复文物的历史重任。195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了文物修复室,配备了专职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从事馆藏与出土文物保护的技术工作,开启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先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步,我国文物保护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在的组下,组建了许多文保研究基地(或中心),许多博物馆也相继设立了实验室(或研究室)并添置了许多文物材质分析、年代鉴定、腐蚀机理、保藏环境、修法等大型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文保技术。 我国历史,幅员辽阔,各种历史遗址遗物数量庞大,急需整理、修复、保护、保藏、展览。不仅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更需要大量人力,是技术人才,所以加强人才培养应成为重中之重。 ,文物科学是一种涉及面极广的科学技术,它不仅涉及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而且与数学信息、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等多种自然学科紧密相联,所以我们需要多学科的人才合作。在培养大学生、研究生时要有文理的基础熏陶,提倡文科和理工科设置的院系在文物教学和研究中相互协作。 第二,要培养多层次的技术人才。要多学科保护修复人才并举,高校除了培养文物保护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人才外,专职院校还应培养某些大国工匠式的技术修复人才,用拜师学艺式的方法建立研究团队,发扬研究团队精神。 第三,大学、研究单位、博物馆、文传企业多单位联合办学,可以相互,合作技术攻关共同创新创业,从实践中培养人才。我国目前文保人才远远不够,除了一些大型国家博物馆、文保研究院和少数大学外,省级以下和专题文保单位人才更是稀贵。而我们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每年都在增加。造成大量文物在库中,来不及研究......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加密(878+)
  • 权威(554+)
  • 科研(561+)
  • 珍藏(1317+)
  • 解决急需(727+)
  • 清晰(582+)
  • 破损(680+)
  • MOBI(755+)
  • 缺页(226+)
  • 图文(435+)
  • 批注(128+)
  • 可复制(399+)
  • 兴趣(563+)
  • PDF(540+)
  • 多终端(267+)
  • 细腻(656+)
  • 考证(159+)
  • 高清(957+)
  • 雪中送炭(447+)

下载评论

  • 用户1726939798: ( 2024-09-22 01:29:58 )

    稳定下载PDF/EPUB文件,完整学术推荐收藏,资源优质。

  • 用户1717818734: ( 2024-06-08 11:52:14 )

    多格式功能搭配PDF/MOBI格式,精校数字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43393059: ( 2025-03-31 11:50:59 )

    互动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EPUB/TXT格式导出,值得收藏。

  • 用户1717721145: ( 2024-06-07 08:45:45 )

    音频版电子书下载秒传,支持PDF/EPUB格式导出,推荐下载。

  • 用户1727854853: ( 2024-10-02 15:40:53 )

    完整版本报告资源,EPUB/AZW3格式适配各种阅读设备,推荐下载。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