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经学通论 - 作者:周春健

周春健

人物简介:

出版說明 清末民初之際,列強煎逼,國體不堪,我國經學卻出現了新景象——總結經學傳統、歸納經學條貫。這意味著,在華夏政體傳統危難之際,研經者聚集精神,警醒國體危難意識,宛若前清研經者深痛性理之學空疏妄誕導致國家覆亡。湘中大儒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和《經學通論》兩種,相互發明,開風氣之先,引領出一批兼宗漢宋、不廢古今、學貫四部的經學通識著作。我國傳統學術過去並無“學術史”名目(西方傳統學術同樣如此),但《經學歷史》絕非如今意義上之學術史;同理,我國傳統學術過去並無“通論”名目(西方傳統學術同樣如此),但《經學通論》絕非如今意義上之經學理論,而是因應國體危難亟求兩千年來歷代大儒之來精神。 “五四”以來形勢驟變,新派智識人亟求現代實證化人文社會科學“新偶像”(尼采語)。從此,中國經學到了該終結的歷史時刻之說,延綿半個多世紀不絕於耳——倡言終結經學者非異邦人,而是國人:民主共和興,傳統經學被判為帝制附庸、“封建糟粕”,當然應該廢。廢近兩千年不絕若線之經學,具體做法大致有二:要麼變經學為“國故”之學或古典文獻學,要麼變經學為現代西式實證史學——“經學史”科目創始人明言,經學史之目的僅在於讓經學成為歷史陳跡,讓本來活生生的身體變成僵屍。無論採取哪種方式,終結經學都得先對經學有一番爬梳功夫,因此不難理解,終結經學者乃“五四式”新派經學史家——終結中國經學之舉成為現代中國經學的一次內部事變,經學品質蕩然無存。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學界甚至一度追仿美國漢學,變經學史為所謂社會史,如此怪現象正是變經學為經學史一科之結果。 然而,在“現代性漩渦”中,我國經學傳統並未成為僵屍,正如西方現代傳統——古希臘羅馬經學和猶太—基督教經學并未變成僵屍:在西方的現代化進程中,古希臘羅馬經學的復興此起彼伏,不斷質疑現代僭政,基督教經學傳統亦未因實證化人文社會科學之僭政而廢。如今,我國新生學子比“五四”學輩更願意珍惜經學命脈,守護經學傳統品質——值此之際,皮鹿門在經學危難時刻所著《經學歷史》和《經學通論》兩書仍為啟蒙讀本。如今名為“經學史”和“經學概論”的新派論著雖多,無一能取代皮鹿門經學兩書。 在中國思想史論著或新派經學史論著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經學通論》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當遠在《經學歷史》之上。《經學歷史》一書經著名經學史家周予同先生校注,半個世紀以來流傳不衰,在現代學問的漩渦中為傳承經學統緒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令人遺憾的是,周予同先生未能校注《經學通論》,坊間流傳者乃1954年中華書局據民國時期僅有舊式句讀的刊印本出版之的影印本,迄今未見校注本行世。我們輒不自揆,罄竭所能,以古典文學普及本方式(隨文解釋難詞,生僻字出拼音)而非古籍整理方式校注《經學通論》,為熱切回歸古典學問的年青學子提供沒有受到現代“主義”學問污染的“綠色”讀本。 古工坊 2009年9月

经学通论书籍相关信息


内容简介:

內容簡介 《經學通論》是晚清的學問大家皮錫瑞的一部貫通中國學術的經學通識著作。該書從今文經學家的立場出發,對《易經》《尚書》《詩經》、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及《春秋》等儒家經典的撰著流傳、內容要義,以及歷代考訂注疏的得失、讀者治學研究的門徑等問題,作了扼要的闡述。 皮錫瑞《經學通論》五卷,初刻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南思賢書局),此刻本後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1934年,商務印書館將其列為《國學基本叢書》,出版四冊本,有舊式句讀;1954年10月,中華書局據《叢書》本校正重印,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錯訛,此後又數次重印,是直至今日最為通行的本子。 此《經學通論》校注本是以1954年中華書局重印本為底本,參校思賢書局刻本,添加現代標點,訂正了中華本數十處標點及文字錯誤,並重新分段。對於文中影響理解的疑難字詞、人名書名、典章名物、學術事件等,均下簡明注釋,疑難字詞並加注中文拼音。原文引文,儘量考證並注明其出處。 中華書局本原分四卷,《易經》與《書經》共屬一卷,本書參考思賢書局本所稱“五卷”,重新厘為五卷,以符“五經通論”之實。將中華本《目錄》略加調整,全書209條論題按順序添加阿拉伯數字,以明次序,冠以“經學通論序目”置於原“序”後,以利檢尋。 《經學通論》是對“五經”的系統梳理,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對於宏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