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新书屋 -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5-07 19:28:48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精美图片

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书籍详细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从城市与区域互动的本质出发,基于扩展断裂模型的城市—区域系统理论,探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区域的互动规律,提出推动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实施路径。首先,从城市的本源、城市与区域的互动作用、城市—区域系统形成机制等方面提出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整合要求。其次,基于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剖析城市—区域系统的研究进展、城镇体系与功能组织。末尾,以中原城市—区域系统为案例,在剖析特征、分析规律、定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城市—区域系统的功能组织方案和调控重点。 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1城市—区域系统概论 11城市的本质 111城市的概念内涵 112我国城市的相关标准 12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 13城市—区域系统的形成机制 131城市—区域系统的发生机制 132城市—区域系统的发展机制 14城市—区域系统的基本概念 141与城市—区域系统相关的概念 142城市—区域系统的构成要素 143城市—区域系统的基本属性 144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与演进 15小结 2城市—区域系统的系统论基础 21系统的科学概念 22系统的科学思维 221整体性思维 222关联性思维 223结构性思维 224层次性思维 225动态性思维 226开放性思维 227目的性思维 228反馈性思维 23系统的科学分析 24小结 3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体系 31城市—区域系统的相关理论支撑 311传统基础理论 312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理论 32城市—区域系统的理论架构 321城市—区域系统的单元模式 322城市—区域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角色定位 33城市—区域系统的整合 331整合的必要性 332整合的目标 333整合的原则 334整合的主要通道 34小结 4城市—区域系统研究进展 41国外研究背景 42全国研究 421研究进展 422评析 43地方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例 431研究进展 432评析 44小结 5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体系 51城镇体系的概念辨析 52城镇体系的发展机理 521群体演化规律 522产业发展机制 523自组织聚合机制 524极核—周边共生互控机制 525区域开发政策机制 53城镇体系的调控途径 531调整城镇体系的内部结构 532组织城镇体系的杜会功能 533控制区城城镇化的进程 54小结 6城市—区域系统综合发展的功能组织 61综合发展的空间组织 611概念内涵与研究重点 612组织的一般模式 62综合发展的规划组织 621区域规划 622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规划 623城镇体系发展规划 624重要基础设施发展系统规划 625区域环境建设规划 63综合发展的经济组织 631分析经济发展形势 632拟定经济发展战略 633调整产业结构 634组织城市—区域系统的内外经济活动 64小结 7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体系组织 71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镇体系的基本状态 711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的状态 712城镇体系规模序列结构的状态 713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的状态 72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镇体系三大结构的优化组织 721等级层次结构的组织 722规模序列结构调整 723职能类型结构调整 73小结 8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城—区作用机制 81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811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的不均衡性 812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度不够强 813城镇点在空间分布随机、均匀 814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梯度大 82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8211949—1954年的“点”状发展阶段 8221954—1978年的“轴”状发展阶段 8231978—1995年的“带”状发展阶段 8241995之后的“群”状发展阶段 825演化进程的评析 83城镇密集区的演化过程 831研究理念与研究思路 832研究方法与参数设置 833结果分析 84中原城市—区域系统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 841城市—区域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 842自然环境条件 843政策及战略 844经济发展 845信息及其他 84小结 9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组织 91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 911评价理念 912城市基础规模实力评价 913城市综合发展实力评价 914空间组织的等级层次 92中原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组织的现实依据 921中心带动战略的组织基础 922轴带扩展的组织基础 923圈层推进的组织基础 924核心板块的网络化整合基础 93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组织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取向 931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式 932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组织路径 94小结 10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功能分区 101分区依据 1011基本原则 1012划分方法 102分区划分 1021郑汴区域(郑州、开封) 1022安鹤濮区域(安阳、鹤壁和濮阳) 1023新焦济区域(新乡、焦作和济源) 1024洛三区域(洛阳、三门峡) 1025许平漯区域(许昌、平顶山、漯河) 1026商周区域(商丘、周口) 1027驻信南区域(驻马店、信阳、南阳) 1028长晋运区域(长治、晋城、运城) 1029邯邢区域(邯郸、邢台) 10210聊菏区域(聊城、菏泽) 10211皖北区域(淮北、阜阳、宿州、亳州、蚌埠) 103小结 11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规划组织 111区域整体规划 112中心城市规划 113城市体系发展规划 114重要基础设施规划 1141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 1142构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系统 1143完善现代能源支撑系统 1144强化水利支撑能力 1145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115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1151共筑生态屏障 1152推进环境共治 1153建设绿色城市 115小结 12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经济组织 121经济发展状况 1211整体产业发展状况 1212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状况 1213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情况 1214产业投融资平台构建状况 122产业结构状况 1221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耦合状态 1222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耦合状态 1223基于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对比模式的耦合状态 123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231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1232农业内部有待一进步完善 1233工业主导部门资源导向明显 1234工业内部结构亟待优化 1235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1236就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 1237各地产业竞争加剧 1238产业布局集中度不高 124产业发展重点与调控方向 1241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1242现代工业发展重点 124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 125小结 13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城镇化进程调控 131新型城镇化:我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31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312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132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新型城镇化方向 1321当前城镇化的基本状况 1322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 133中原城市—区域系统的新型城镇化途经 1331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方式 1332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策略 134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丁志伟(1983—),男,汉族,河南荥阳人,人文地理学博士,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讲师(校聘副教授),教育部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要成员。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研究。近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应用型课题20余项;获得中国地理学会优秀论文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特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下载点评

  • 实惠(830+)
  • EPUB(151+)
  • 相见恨晚(1190+)
  • 兴趣(1659+)
  • 秒传(274+)
  • 必下(391+)
  • 感谢(180+)
  • 珍藏(318+)
  • 云同步(624+)
  • 无乱码(927+)
  • 无广告(174+)
  • 权威(979+)
  • 重排(576+)
  • 缺页(515+)
  • 系统(560+)
  • 扫描(122+)
  • 文艺范(932+)
  • 加密(152+)

下载评论

  • 温***欣: ( 2025-04-04 16:06:32 )

    可以可以可以

  • 用户1721218311: ( 2024-07-17 20:11:51 )

    图文功能搭配MOBI/AZW3格式,完整数字阅读体验,操作便捷。

  • 用户1728517193: ( 2024-10-10 07:39:53 )

    优质的教材资源,音频设计提升阅读体验,值得收藏。

  • 用户1739737606: ( 2025-02-17 04:26:46 )

    无损的学术资源,图文设计提升阅读体验,资源优质。

  • 用户1742438160: ( 2025-03-20 10:36:00 )

    双语版电子书下载稳定,支持AZW3/TXT格式导出,资源优质。


相关书评

暂时还没有人为这本书评论!


以下书单推荐